知止书画网-书法爱好者学习网

这也许是临帖最痛苦的一个方法,但也真的很有效

admin

昨晚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米芾的习字小故事,话说啊,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米芾的书法家,他的书画流传千古、天下闻名。关于他儿时练字有这么一则小故事,在他在名之前,曾经历过这么一段长达三年的沉寂期。也就是在这三年里,他每天坚持苦练书法,但成果极微。

在他略感泄气之时,听到了这么一则消息,听人言附近不远处有一秀才写得一手好字,便跑去求教。秀才看米芾对于书法的痴迷,便对米芾讲“如若你想与我学字也不是不可以,不过你就得买我的纸,我才方可教你。”米芾说:“可以啊,你的纸多少钱呢?” 秀才答:“我的纸可贵了些,一张要上五两银子,你还买否”?米芾听之诧然,奈何学字心切,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了秀才。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:“回去好好写,三天后拿给我看。

 

归家后,米芾左看右看,始终不敢下笔,经常性地陷入沉思当中。因心疼纸贵,每当下笔临写时,必先读帖数遍,常用手在空中比划,待胸有成竹时方才落笔。日后米芾书技精进,方才悟得此乃秀才有意而为之。

故事来源于百度,不知其真伪如何,关于此等习字小故事还有许多,但好像都在和我们说一个道理,就是“读帖的重要性”。

观许些人在临帖时,总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,就是边临边忘,亦或是看一笔临一笔,更有甚者看半笔临半笔的临帖方式,提笔忘字。

甚至是离开帖了无从下笔也不知从何下笔的情况,或是将字单独拆开便不知是出自何帖是谁所书,此等情况大有所在。

莫说他人,我也是常如此,临帖前是几乎不读帖,依葫芦画瓢,敷衍了事。临帖之事,开卷释然、闭卷茫然,想必是多数人都曾有过的体会。

 

米芾书《三吴诗帖》

为什么会这样呢?

我们自己也深知,想学好书法没有捷径可走,唯一的捷径就是临帖,但我们往往只知道“临”,却忘了“读”。知道如何读帖才是重中之重,我们在习字的过程中学得快与慢,和临帖的用功是密不可分的,而临帖的快与慢则与“读”是密不可分的。

谁能认真的读帖,谁就能更好的临帖,谁能更好的临帖,谁能坚持的临帖,谁就能快的得到进步,功底也就越扎实。

但是呢,我是深有体会的,要如何让学生能真正的做到认真的临帖并坚持的临,是多么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。

很多时候,发他们字帖临没多久后,就放置一边了,更有甚者临着临着帖都不见了。

 

米芾《蜀素帖》

谈“临”尚且如此,又何谈“读”呢?先“读”后“临”更是难上加难。为何呢?因为他叫人不舒服,最让人不舒服的便是不急着动笔,先好好的“读”,脑海里像我们以前背课文一般,记住每个字、每一行字的字形、大小、布白、气息乃至单个字的笔画、粗细、间距、长短等要素,甚至是在脑海里还能想象还原古时书家的行笔动作形态之后再落笔,这一点实难做到,也很耗费时间和脑力,但这却是最有效的临帖方式。

就好像我们背课文一样,我们无需一遍一遍的抄,我们把它背下来不提笔就能写了吗。我们需要做的是哪怕无法每天练笔,但却能用心地记住所临的每个字的笔画结构。两相比较,熟优熟劣,也便无需多言了。

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很快,快得我们睁眼闭眼就是一天,或许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坐下来冥想,认真读帖,也有人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。

 

宋 米芾 吴江舟中诗帖全卷

你有那时间读帖,还不如提起笔来多写几个字。其实不然,我想你身边不乏有这些人,或许正是你自己,自小学书法,先前学得很好,而后便停止不变了,几年甚至几十年,也基本天天有动笔,可就是进步不大。而反观有些人,学没多久,就有了质的飞跃,这难怪就是所谓的天赋吗?

临百字不如精练一字,书法当以学为主练为辅,我们不该在于写则写矣,不要在重复错误就是在边写边忘,猛然一回头,发现自己依然还未步进帖之大门。

艺术是在技术之上的,“学书者,即知用笔之诀,尤须博观古帖,于结构布置,行间疏密,照应起伏,正变巧拙,无不默识于心,务使下笔之际,无一点一画,不自法帖中来,然后能成家数。”清书法理论家冯武先生在《书法正传》中曾言。

 

在信息发达的情形下其实更有利于我们读帖,而且成本也更低。现在我们都有手机电脑或平板,我们可以借以把字帖上的字拍下来放大,观看其笔画、间架结构、转折、运笔等,也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到把字帖的用笔、结字与神采。说到此,我记得当年我老师还特意去买了一个平板电脑,说年龄大了手机屏幕太小,而后还在网上下载许多字帖,也无需要再购字帖了。

但我觉得电子版和纸质版也还是有区别的,因人而异吧。有的字帖通常看和用放大镜看感觉不一样,如褚遂良《孟法师碑》,通常看觉得板滞、单薄、寒伧,但是放到放大镜下,则顿感清劲、浑穆,精美绝伦,其品格之高不在欧阳询之下;而看《圣教序》,通常看觉清丽娟美,放大在放在镜下,则觉飘逸有余,沉厚不足;如果用放大镜观看《兰亭序》,甚至能推测到动作、用笔、材料等细节。

其实读帖的方式也有很多种,就跟学习的方式一样。比如将同一书家的字在不同的作品中,摘抄在一张纸上,进行观摹、比较,找出异同和规律,特别是它们对相同笔画是如何作不同处理的,就能找出变化。可以利用书法字典进行搜字查字。

当拿到一本字帖时,先不要急着下笔,盲目的临帖,不会有多好的效果,甚至还可能在不断的重复错误的写法,一但形成了习惯,再改之,可就难了。

可以用一些比较薄点的纸,比如毛边竹浆纸,盖在字帖上,先用铅笔双钩观摹也是一种很好的读帖方式。

读帖的对象也要讲究。

比如“字字读”,是最常见的。即只看某一个字,主要看它的间架结构,形态神韵诸方面,并能通过对逐个字的赏读把握该帖的结字规律及整体风格,读入脑海,消化,吸收,转变为行笔动作和记忆。

第二,如特殊字,要加强读,每一本帖中总有一些字在结体上独具匠心。对此类字应当强加记忆,以便在创作时可以顺手拈来,为己所用。

第三,如“一笔读”,就是读书法家蘸墨一次一笔下去的几个字(约5-10个字)连着看,主要是揣度字与字之间如何行气,如何伸缩揖让,如何统一中求变化的。

 

图源:百度图片

不仅是临帖要先读,临完之后观察自己的临作,或其他作品,都要认真读,读什么呢?

一、看起笔处,看清露锋、藏锋。

二、看运笔过程,看清顿挫轻重。

三、看住笔处,看清如何收笔。

四、看转折处,看清方笔、圆笔。

五、看笔画连接处,看清是连还是断。

六、看字的各部分关系,看清疏密与停匀。

七、看字的整体,看清正侧与大小比例。

八、看笔墨神采,领悟字的精神气势。

九、看章法布局,比较字距与行距,认清各字的位置摆布。

十、看落款钤印,部位是否妥当。

所以,机械式的临帖不是最难的,最难就在于动脑子,最挣扎、煎熬的也是动脑子。那些进步很快、掌握规律、食古化古,最后变古为己的高手,首先是读帖的高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