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止书画网-书法爱好者学习网

他11岁才会说话,9次考试落榜,却因书法名流千古

admin

在明代的苏州上有这么一个人,他2岁时还不会走路,6岁时还站立不稳,8岁时还不会讲话,直到9岁开始才呀呀学语口齿不清,被邻居视为“白痴”。

早年丧母,直到11岁时才会讲话,父亲却很看重他,觉得他一定会“大器晚成”,于是让他就读外塾。

长大后,他屡试不第,9次参加科举都不中,全部名落孙山,最终连个举人都没捞着。

其实有一个次他参加了乡试,是考中了长洲县生员,但是因为考试时字写得太丑了,然后就被考官置为了三等,也因此应试不中。

哇,可见在当时,若想考公务员,这个字一定得先不能差了。(所以练字是真的很有必要的哦!)从这次之后他便开始精研书法,刻意临学。

但作为父亲的文林却不以为然,他总是鼓励他“你将来绝对不会痴傻一生的,你的福气可是别人所比不上的。”

最后他没有辜负父亲之所望,日后,他将成长为诗、文、书、画全才于一身,他便是江南四才子之一的——文徵明

 

坚持不懈,开始练字

在当时吧,以科举谋出身、论高低的年代,苏州文氏家族的文脉似乎就要葬在了文徵明的手上了。

当时的学官很是严厉,拘泥于文法,喜欢寻章摘句。文徵明虽然练习程式之文,但是在心底里却是一个很不爱学习的孩子。

于是在间隙读《左传》《史记》、两《汉书》及古今文集,并与祝允明、都穆、唐伯虎提倡为古文辞;同年开始跟随沈周学画。

在他18岁时参加苏州生员的一次考试时,他本可以高中却因字太丑而被刷下来,最终以落榜告终。

之后又去官学复习,也是因为字写得太丑,直接让老师记了个差评。可见这时的他并不是学习成绩差,而是字写得不好。(看到这的家人们啊,赶紧拿起笔练字吧)

 

品茶图

从这之后,他便以同僚之子的身份跟从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习书法。自此,知耻而后勇的文徵明开始勤练书法,每天晨起练字,日不辍笔。

此时的文徵明已有22岁了,李应祯点拨他说“你书法学得再好,但仍存在一个问题,就是你没有自己,即使你学王羲之再像,也只不过是在临摹别人而已,有的也只是别人的影子”

这一句话让文徵明如醍醐灌耳。

 

此后,书法日益精进,最后学有所成,正是靠着这样的坚毅,文徵明最终成为了明代“书法三大家”之一,他的小楷可谓是温润秀劲,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。

其代表作《琴赋》、《跋万岁通天帖》等等,此外还擅长于篆、隶、行、草诸体。那时期的他可谓是书文同进啊。

 

文徵明45岁行书《悟阳子诗序》,辽宁博物馆藏。

历经坎坷,短暂入仕

在他第九次参加应天乡试仍没有考中后,明世宗起用致仕的副都御史林俊为邢部尚书,此时林俊经过苏州便邀文徵明于舟中相见。

文徵明年轻之时便与林俊相识,而且时有书札往来,这一次叙谈之下,林俊就更加地欣赏他了,于是送信给工部尚书,请他向朝廷推荐,这才成功上了岸。

这一年,他54岁。这个职务是翰林院里最低的事务官,从九品。但即便如此,该职位也是他人所举荐而来,如果按照正常的通道,他也是不可能进入翰林院供职的。

 

文徵明七言律诗,立轴,纸本,343.8x99.5厘米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

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,一直考到50多岁,每次都是铩羽而归,屡试不第。

最后成功上岸,但在任职期间一些同僚欺负他没有学历,当众发难说:“我衙门中不是画院,乃容画匠处此耶?” 管文徵明叫画匠,故意贬低他,让他难堪。

在往后的工作当中,像这样的事情,又加上官场上许多的无意义的争论,让原本不善钻营和交际的文徵明十分苦恼。

慢慢地便产生了要辞职的想法,久而久之,这种想法就越积越深。

历经坎坷后,方才意识到官场并非自己的理想所在,随之幻灭,超然物外。最后他还是递交了辞职书,辞职回老家了。

 

84岁小楷《盘谷叙》,局部图。

辞职回家,一心书画

离开京城那天,他写了一首诗,兴奋地宣告自己又可以在青山绿水间过闲适的生活了:

独骑羸马出枫宸,回首长安万斛尘。

白发岂堪供世事?青山自古有闲人。

回首这段短暂的为官生涯,他自己说是“小试闲官便乞身,素衣曾不染红尘”。这说明他的内心,从未融入帝国官场。

回到家后就在家中建了个玉磬山房,并亲手种了两株梧桐于庭院中。从此之后就在家以文墨自娱,不问世事。全身心致力于诗文书画当中去了。

当时人说他诗文书画,无一不精,堪称“四绝全才”。

文徵明晚年名满天下,声望极高,登上了当时苏州乃至整个江南文坛的榜一大哥。

 

文徵明行书煮茶诗轴

但大家最为感念的还是他的人品,在晚明的江南经济发达纸醉金迷。文人卖字画,甚至卖科举考试指南,都能赚得很多。

唯文徵明坚守清贫,做出有异于时代的选择。不要金,不要银,甚至还不惜名。在那时的他,名声如日中天,可谓当代文坛之星,向他求取诗文字画的王公贵族有钱人络绎不绝。出再高价他也无动于衷,说不卖就是不卖。

真乃怪也,若是有邻里乡亲相求,则必应之。无论是多么不值钱的土特产还是空手而来,他都来者不拒。

由于他的书画越来越有名,伪造赝品的人也多了起来,按时人王世贞的说法,当时市场上真假的占比是2:8。

 

图/文徵明小楷《太上老君》

 

相传有这么一回事,有朋友当场捉住了伪作文徵明字画的人,告到他本人那里,他却毫不追究,说:此人的才艺不在我之下,只是无人知晓,而我不过是名气比他大一点罢了。

全然不放在心上。甚至有伪作者拿着伪作让文徵明帮忙签个名盖个章,他居然也不拒绝,还答应了,真是闻所未闻。

有人就问,为什么愿意这样做?他说,有能力收购字画之人,定是家中有余财的富贵人家,反而那些需要靠出卖字画的人,应该是家境困难,争需用钱。

难怪清人朱彝尊无限感慨地说,文徵明“人品第一,书画诗次之”。

 

最后执笔而逝

文微明的一生,即没有唐伯虎那样的诗酒风流,大喜大悲。也没有祝枝山那般愤世嫉俗,恣意张扬。更没有徐祯卿那样年少轻狂,诗才逼人。

王世贞后来给文徵明写传记特别的感慨道: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,书太空祝允明,画则唐寅伯虎。彼自以专技精诣哉,则皆文先生友也,而皆用前死,故不能当文先生。人不可以无年,信乎!

其大致意思就是说,在江南四大才子中,其三位诗、书、画各有专攻,而唯独文徵明样样精通,为什么呢?因为其他三人都没有文徵明活得长,所以他们都成不了文徵明。

查史料记载,文徵明活到了90岁,在1559年去世,去世时手里还拿着笔。那年文徵明在替御史严母写墓志铭,还未写完便悄然而逝,最终笔还停留在手中。

从此,世间再无文徵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