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最近好像每次和书友交流都会谈到江湖体上面来,就说很多人一谈及书法就只是拿“好不好看”或“漂不漂亮”来评价一件书法作品。完全是不懂书法的。
再说这个问题吧,以前我看老师在临那个《爨宝子碑》等魏碑,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么丑的字怎么还有人学?直到后来经过学习之后,重新回过头来看,才看出了其中的美。

前些时间在小红书上发了这么一个视频。一个小女孩写得一手好江湖体,问还能纠正过来吗?引发网友一片骂声,说指导老师在害人。

那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江湖体吧,什么是江湖体?
江湖体是一类字,不是一种单一的书风。而这类字它有一个共性,就是五花八门,全篇莫名其妙的拉长笔画,全篇只有横竖两种笔画,或者某一处笔画都特意的拉长。
江湖体一般表现的是对古典书法的经典学习不够,甚至都未曾学习过,完全依靠自己的审美观去书写创作,从不临摹,不看帖。
然后看了看发现抖音上的江湖书法家还是比较多的,有的已经粉丝过百万了。
认真研究了下他们的视频,都有相似的地方,就是用笔上变化非常大,用墨那是一个浓墨酣畅,在其写法上呢,动作夸张,而且没有任何章法笔法可言。

有很多人评论好看、漂亮、这才是书法大家,,,等等等。如果只是拿“好不好看”、“漂不漂亮”来评判书法,那么他的一个审美标准在哪?
就好像一个人的长相,有人觉得他长得很好看,也有人觉得他长得不好看。这能有个标准吗?所以在漂不漂亮上,每个人的看点都是不一样的。
书法是什么意思?表面意思就是书写的方法,那么也就是说写字要有方法,有它的规则所在喽!
讲一个故事吧!
王献之(王羲之的儿子)学书法差不多十年的时光,他感觉到自己的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,但是呢他的父亲看了之后,说他写的还不行,还得继续努力。
王献之听后就很不服气,所以他就决定找个机会来好好证明一下自己,有一天王羲之有急事出门,于是就在墙上写了个便条。
王献之觉得机会来了,就在父亲走后,他就把墙上的字给撕了下来,然后自己重新写了一张上去,不过他把(太)字下面的一点给留了下来。与自己的字拼装好后重新贴了上去。
然后他先是叫来母亲,说这是替父亲所写,问其字写得如何。他母亲看后摇摇头说到,吾儿写完八缸水,仅有一点像其父。
也就是他把(太)字留下了一点。王献之仍不服气,等到王羲之回来后,看着墙上的字就说…临走的时候酒喝太多了,怎么把字写成这样,毫无法度惭愧啊!!!
一旁的王献之如遭雷击当即认错…… 这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,但充分说明了笔法是书法的核心,法度是书法的根,没有法度不能称之为书法!
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深入学习了书法的人会摒弃那些所谓的江湖体了,我觉得也可以说明面对一件书法作品时“ 该不该先用好不好看,漂不漂亮 ”去评价了吧。
就好比如说,网上卖的飞机模型、航空母舰模型,制作的人做得很好看也很漂亮,可能都比现实的还要漂亮,但是它终归是不实用啊。

另一种声音。
还有人指出:书法要走大众化路子,不要一味地强调所谓“艺术”,变成象牙塔里一小部分所谓书法家的古玩,否则,书法最终会被“玩”死。
这一点我是不敢苟同的
我更想说一点是想靠偏路登上顶峰,那无疑是一条通向万丈深渊的道路。就好像那些个射墨、丑书、人体书法,除了哗众取宠,毫无意义可言,反而是污浊了千年传统文化。


再举一个例子,你说你会数学,但比起微积分而言,那小学数学就不算做是数学了。
每个人的审美或许会有许多不同,就好像我们大多不认同的日本文化。审美是人心里根深蒂固的东西,不通过学习和改变,外人再怎么科普也没有用。

可能也会有人说,审美这东西也要学习?那么小学幼儿园为什么要教认颜色呢?
有事无事多品品经典书法作品,每一幅被流传下来的书作都有其精华所在,想想古时都是用毛笔写字,为什么能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却不是很多呢?天下第一行书《兰亭序》为何千年无人能超越?

练习还需多看看字帖,多多的临摹,慢慢的你就会体会到当中的韵味。到那时再来看看江湖体,那些所谓漂亮的字,你或许会说一句:“这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?”